本报记者历时半年走访上海及周边13个重点城市,通过实地调研、数据分析和专家访谈,全景呈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三周年成果。

【交通网络重构】
■ 轨道交通:市域铁路松江枢纽日均换乘量突破8万人次
■ 高速路网:G60科创走廊沿线新增6个智能物流枢纽
■ 水上交通:苏州河-黄浦江-太湖水上巴士通勤化
■ 航空协同:虹桥-浦东-南通机场群分工体系
【产业协同图谱】
上海龙凤千花1314 1. 张江-苏州生物医药创新走廊(年产值增长42%)
2. 临港-宁波智能制造产业联盟
3. 嘉定-昆山汽车产业集群
4. 虹桥-嘉兴数字贸易试验区
【公共服务突破】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 √ 跨省异地门诊直接结算覆盖率达98%
√ 上海三甲医院在周边设分院23家
√ 长三角"一卡通"文旅应用场景
√ 联合河长制下的水环境治理
【数据透视】
上海娱乐 ■ 日均跨城通勤人数:突破120万
■ 产业协同项目:累计落地487个
■ 环境质量:PM2.5平均浓度下降29%
■ 人才流动:技术人才互认率达91%
【专家视点】
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指出:"未来五年将是都市圈深度融合发展期,'上海标准'将加速向周边输出,形成更紧密的共生关系。"报道附《2025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指数》核心数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