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道基于对上海及苏州、嘉兴、南通等周边8个城市的实地调研,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管委会发布的《区域协同发展评估报告》,全景式呈现上海与周边城市在交通网络、产业布局、生态治理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的深度合作,重点分析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与实施成效。


【区域发展观察组 首席记者张明】清晨7点的虹桥枢纽,开往苏州工业园区的高速列车已经座无虚席;上午10点的青浦华为研发中心,来自嘉兴的工程师正与上海同事协同开发;下午3点的吴江汾湖,沪苏两地环保部门正在联合监测水质。这些日常场景折射出上海与周边城市日益紧密的融合发展态势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"一小时通勤圈"日均客流达285万人次,跨省市企业投资额同比增长42%,区域PM2.5平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28%。

■■■ 交通网络的毛细血管 ■■■
1) 基建突破:
• 城际铁路:新增3条线路
• 跨省公交:开通17条专线
• 智慧高速:建成5条示范段

2) 典型案例:
- 沪苏通铁路二期工程
夜上海最新论坛 - 青浦-吴江跨省公交系统
- 杭州湾跨海铁路通道

■■■ 产业协同的创新矩阵 ■■■
1) 合作模式:
• 总部-基地:落地项目89个
• 飞地经济:建成园区23个
• 产业链联盟:组建18个

上海龙凤419杨浦 2) 重点领域:
- 张江-苏州生物医药走廊
- 嘉定-昆山汽车产业集群
- 临港-南通高端装备产业带

■■■ 公共服务的无感切换 ■■■
1) 便民举措:
• 医疗结算:异地直接结算率92%
• 教育资源共享:结对学校156所
上海品茶论坛 • 政务通办:覆盖事项287项

2) 创新实践:
- 长三角"一卡通"工程
- 跨省市人才评价互认
- 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平台

(数据来源: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025年度报告、国家发改委城市群发展监测数据、各省市统计局联合统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