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通过民国名媛、当代企业家、新生代艺术家三个代际的上海女性代表,解读这座城市的女性美学密码


爱上海
外滩27号顶楼的露台上,88岁的周采蘋女士正翻阅着泛黄的相册。这张1947年在百乐门拍摄的照片里,她身着阴丹士林旗袍,发髻间一枝茉莉:"阿拉上海小姐最懂'藏富于简',旗袍要掐腰三分,讲话要留白七分。"作为荣氏家族的后人,她见证了上海女性从月份牌走到时尚封面的百年历程。

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65层,私募基金合伙人林薇的办公室挂着"巾帼不让须眉"的书法。这位每天工作14小时的投行女王,周末会去思南路学古琴:"上海女人的厉害在于能把Excel和昆曲谱看得一样重要。"她创立的女性创投社群"木兰会",三年孵化了47个创业项目。

M50艺术园区里,90后装置艺术家陈小满正在调试她的新作品《弄堂的光》。用3D扫描技术复刻的百叶窗光影间,藏着祖母的檀香扇:"我们这代人用科技讲老故事。"她的NFT作品《石库门十二时辰》在佳士得拍出百万高价,却坚持每周在社区教老人用智能手机。

复旦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所长评价:"上海女性始终站在传统与现代的黄金分割点上。"从张爱玲笔下的巴黎时装配苏州绣娘,到今天硅谷算法邂逅城隍庙茶道,这座城市的美学基因里,永远跳动着优雅与锋芒的双重韵律。
爱上海同城4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