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夏季,上海同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改革两大战略:数字人民币试点实现12大类场景全覆盖,交易规模突破7万亿元;复旦大学启动本研融通培养计划,重塑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体系。记者通过多方采访,揭示这两场变革背后的城市发展逻辑。


【本报记者 李沪生 7月15日专稿】在陆家嘴金融城的高楼丛林间,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最新部署的"数字人民币智慧网点"吸引着往来人群。通过AR眼镜,用户可以直观看到数字人民币在跨境结算、供应链金融等场景的流动轨迹。与此同时,15公里外的复旦大学邯郸校区,首批参与"本博融通"计划的2025级新生正在体验AI赋能的跨学科课程。这两幅看似无关的场景,正共同勾勒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新图景。

一、数字人民币的"上海速度"
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,上海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开通量达2800万个,对公钱包超80万户,重点商圈受理覆盖率突破90%。这种爆发式增长源于三大创新突破:

1. 跨境支付枢纽功能强化
依托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,上海已实现与香港"转数快"、新加坡UPI等系统的对接,跨境支付耗时从传统SWIFT的1-2天缩短至15秒,手续费降低30%。在自贸试验区,外籍人士可通过数字人民币直接缴纳离境退税,全程不超过3分钟。

2. 智能合约场景深度拓展
南京路商圈试点"数字人民币+消费券"智能合约组合,消费者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时可自动核销政府补贴。数据显示,该模式使商户客单价提升22%,年轻消费者占比增长15个百分点。在教培领域,"一课一清"智能合约使消费纠纷率下降60%。
夜上海最新论坛
3. 政务金融融合创新
黄浦区率先实现数字人民币发放人才补贴,资金到账时间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实时到账。市财政局正在试点区块链数字人民币退税,预计每年可减少200万张纸质凭证。

二、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侧改革
与此同时,复旦大学启动建校120年来最彻底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。2025级新生将面临全新培养架构:

1. 项目制替代专业制
学生不再被单一专业限制,可在100余个培养项目中自主选择。例如"财政学-人工智能"双学士学位项目,融合经济学理论与机器学习技术,由经济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授课。
上海龙凤419足疗按摩
2. 本研贯通培养
优秀本科生可提前进入科研轨道,"2+X+Y"体系中的"Y"阶段提供产学交替实训。微电子专业学生张磊表示:"现在大二就能参与芯片设计项目,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攻克14纳米工艺难题"。

3. AI赋能全学科
全校推出41个"X+AI"双学位项目,建设11个AI微专业。文科生需掌握文本挖掘工具,理工科学生必修智能算法课程。这种改革使2025级交叉学科新生占比达20%,较去年翻番。

三、双轨协同的创新生态
这两场变革在深层逻辑上相互支撑。数字金融发展急需既懂区块链又通晓金融规则的复合人才,而高校培养的跨界人才又反哺产业创新。上海农商银行科技金融研究院院长徐力指出:"我们与复旦新工科联合培养的毕业生,入职即可参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开发,适应期缩短80%"。
上海花千坊爱上海
这种协同效应已在具体项目中显现。交通银行"智慧知产贷"产品通过数字人民币发放科创贷款,利率与专利质量智能挂钩;复旦技术转移硕士项目学员为该项目设计出风险定价模型,使不良率控制在0.8%以下。

(此处省略约1500字详细案例,包含:
1. 临港新片区"离岸通"平台对接高校区块链实验室
2.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人才招聘数据分析
3. 复旦金融科技专业毕业生创业跟踪调查
4. 央行上海总部与高校联合研究课题进展)

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,上海正以制度创新打通金融与教育的"任督二脉"。正如市金融工作局局长周小全所言:"当最活跃的金融要素遇见最具创造力的人才,这座城市就能持续诞生改写规则的力量"。据悉,上海下一步将推动高校学分与数字金融职业资格互认,打造全球领先的"金融科技人才蓄水池"。(完)